2015年5月13日 星期三

與六十八本書的結識—黃子欽《Play.紙標本》讀後感

《Play.紙標本》平裝本

自認是雜食性讀者,這次挑上的書本是在講封面設計的《Play.紙標本》。因為從來沒買過講裝禎或是書封設計的書籍,蠻期待能從中學到點什麼實務經驗。

經過幾天閱讀,闔上書,發現我沒學到什麼實務,反倒像是走了一趟書籍巡旅。

這六十八本書,集結在《Play.紙標本》之中,透過黃子欽的述說,個個都活了起來。在此之前,如果我在書店逛到《植物園的巢穴》、《庇里牛斯山的城堡》、《電影.巴萊》這幾本書,可能只是匆匆一撇後,拿起來翻讀個幾頁,又塞了回去,順便在心中給一個初步的購買估值。

昨天在汀州路金石堂書店,發現我看他們的眼光改變了,可以輕易的在架上(這幾本不在焦點新書區很久了)認出他們,並把他們拿下來翻讀。原本屬於評估購買與否的動作,變得像是在跟熟人打招呼,「嗨,我昨天遇到你們封面的設計人,他說你們很有戲」。

當然,還是會反射性的把書轉到背後看一下標價(笑)。

很巧合的,六十八本書我幾乎都沒看過,所以透過黃子欽對這些書的介紹,我對這些書有了更多的預先解讀。有些人不喜歡看太多評論或導讀,怕心中保留太多先入為主的意見,而影響了自己對書的評斷。我反而很習慣先看看導讀或書評,這樣在看書的時候,彷彿在跟其他同好一起閱讀,一起爭辯觀點。

《Play.紙標本》的內文,與其說是分析、評論,更像是作者在述說怎麼認識這些書、怎麼替這些書做一套新衣服、認識這些書之後有怎樣的心情,順便聊聊這些書多麼的古靈精怪。

透過作者文字,這些書個個都被介紹給我認識(這相親嗎這…),讓我決定要一一去拜訪他們,多認識他們一點。

講了這麼多,應該讓大家看看作者自己怎麼講,封面上有一段文案:

「我喜歡做工匠,像一個原始人做出一只碗,一把鎚子或一張椅子;我把一本書先化為標本,然後活化它,啟動它的心跳,希望讀者聽到書的聲音、封面的故事。」

所以作者本意應該不是在介紹親友給我認識(爆)。

內頁排版參考1,邊用手扶書邊拿手機拍照

內頁排版參考2,文字短的大概一頁

內頁排版參考3,喜歡用手拿書的照片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